
家裡有個過敏兒,該如何改善 過敏體質?
轉載自《嬰兒與母親》 編輯 | 許宜津
過敏兒越來越多,新手爸媽該如何照顧呢?沒想到除了藥物治療,日常的照顧更是重要,來看平時在家中該如何照顧過敏兒吧!
兩種基因缺陷導致過敏體質
過敏主要發生在身體與外界接觸的表層,包含皮膚、黏膜,像是眼睛、鼻子、呼吸道黏膜、胃腸道黏膜、泌尿生殖器。而過敏是因同時遺傳到兩種基因缺陷導致,一種是皮膚跟黏膜有缺陷,叫做「障蔽層缺陷」,另一種是「過敏免疫反應缺陷」。
因基因缺陷導致的過敏體質,只要接觸到環境中的過敏原(包括塵蟎、蟑螂、黴菌、貓狗有毛寵物等)或刺激物(包括PM2.5 、空氣污染物、化學刺激物和香煙等)就容易引發過敏。障壁層有遺傳缺陷,容易受傷導致皮膚或黏膜通透性增加,使過敏原進入皮膚或黏膜,造成發炎,進而變成顯性的過敏症狀。若是皮膚缺陷,症狀會表現在皮膚,就稱異位性皮膚炎,若是鼻子的黏膜缺陷,症狀表現在鼻子,就是過敏性鼻炎,若過敏症狀表現在支氣管、肺部的黏膜缺陷,就叫氣喘。
三種寶寶常見過敏
寶寶過敏症狀,首先出現在皮膚,接著胃腸,再來是呼吸道。因為寶寶一出生馬上接觸到環境,因此皮膚第一個受影響,接著開始餵奶,所以胃腸是第二個受影響,第三個則是氣喘,也就是氣管過敏,若寶寶所處環境有塵蟎、油煙、或有人抽菸,加上空氣品質不好,像是有PM2.5,就會產生呼吸道過敏。
寶寶過敏的症狀有很多種,包含眼睛鼻子會癢、會氣喘,還有膀胱也會過敏,現在很多小朋友會有膀胱過敏,症狀是一直想要小便,但檢查並沒有泌尿道感染。而寶寶最常見的過敏是異位性皮膚炎,從小皮膚會乾、癢,但若有做好治療與保養會隨著長大改善。
空氣汙染,讓過敏加重雪上加霜
過敏原以及空氣汙染物,是主要導致過敏體質的人產生過敏反應的原因,不少人以為是因為空氣不好導致過敏,但其實是因為遺傳,不過空氣污染的確會加重過敏的狀況。為什麼這幾年過敏的人越來越多?因為空氣汙染會加重過敏狀況,甚至更造誘發過敏症狀。而空氣污染物包括油煙、抽煙、燒香拜拜及汽車廢氣、工廠廢氣,還有PM2.5。 除了空氣汙染會誘發過敏,甚至連情緒也會誘發過敏,像是小朋友白天玩得很高興,情緒太興奮,晚上就開始咳嗽。而運動也容易誘發氣喘,尤其是在乾冷的天氣運動,容易喘以及咳嗽,因為每次呼吸熱氣與水氣會被帶離,讓氣管乾掉,而且也會改變呼吸道溫度進而誘發氣喘。
我家寶寶是過敏嗎?
會診斷為過敏是因為有臨床症狀,根據過敏反應在不同的位置,而產生不同症狀。
過敏症 | 發生部位 | 症狀 |
---|---|---|
氣喘 | 呼吸系統 | 呼吸困難、喘嗚聲、胸悶、慢性咳嗽 |
過敏性鼻炎 | 呼吸系統 | 晨起連續噴嚏、流鼻水、鼻、癢、鼻塞 |
過敏性結膜炎 | 眼睛 | 容易眨眼、紅眼、眼睛癢、灼熱感、黑眼圈 |
食物引起腸胃不適 | 腸胃系統 | 噁心、嘔吐、腹鴻、腹痛、腸絞痛 |
異位性皮膚炎 | 皮膚 | 四肢關節、臉頰、耳後、頭皮、頸部等部位長出紅色小丘疹 |
蕁麻疹 | 皮膚 | 反覆出現在身體任何部位 |
從懷孕開始預防孩子過敏

雖然過敏是基因遺傳決定,但是環境因素影響卻是造成臨床遺傳過敏疾病呈現的最重要決定因素。為了降低造成過敏的機會,應把過敏原跟空氣汙染減低。免疫力形成最關鍵的時間是,從受精卵到生下來兩年之內。美國針對預防過敏提倡關鍵1000天,從懷孕十個月到兩歲的關鍵期間,避免接觸到可能引起過敏的過敏原以及刺激物(尤其是空氣汙染),就有機會讓有遺傳體質的寶寶以後不會過敏。
但媽媽在懷孕期間以及餵母奶時,不用特別禁食易引發過敏的食物,因為媽媽吃的食物經由胃腸吸收消化後,若沒有產生臨床過敏症狀,媽媽所吃入消化的食物,就會形成所謂的耐受性營養片段,此食物片段會經由哺乳或胎盤血液循環傳給寶寶,讓寶寶對這些食物產生口服耐受性,以後不容易對這些食物產生過敏反應。目前研究發現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就是益生菌,像是喝優格、優酪乳,還有魚油,建議從懷孕到哺乳,媽媽跟寶寶都可以吃益生菌,減少過敏機會。若有異位性皮膚炎,建議寶寶出生後,每天幫寶寶做一次全身塗保濕乳液,可以減少寶寶將來產生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以及降低臨床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的嚴重度。台灣小兒科醫學會也建議,四到六個月的寶寶就應加入副食品,讓寶寶有機會對所進食的副食品產生口服耐受性,降低寶寶對此食物產生過敏發生的機會,但在提供副食品的同時,最好繼續哺育母奶,可讓寶寶對此食物產生口服耐受性的機率大增。
過敏治療,該注意三大重點
過敏治療有三個很關鍵的重點:1.降低環境誘發因子2.給予藥物治療3.治療共病,若除了過敏同時也有其他疾病,就叫共同的疾病,也稱共病,像是同時有鼻竇炎跟氣喘,若沒有先治療鼻竇炎,也會加重過敏症狀。
目前最有效的治療就是抗發炎治療,其中最有效的是類固醇。長期吃類固醇雖然效果很好,但會有副作用,現在改用噴的、吸的或塗的新一代局部使用類固醇,目前使用的新一代類固醇跟以前的類固醇完全不同,不但副作用極少,治療效果也較好。假如沒有透過抗發炎治療同時避免接觸過敏誘發因子,會導致皮膚黏膜發炎反覆,甚至造成無法康復的狀況,因此使用局部抗發炎藥降低發炎的發生是很重要的,若長期都沒有產生發炎,以後就不會有發炎過敏反應造成身體傷害,且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照顧過敏兒,要避免過敏的誘發因子再加上做皮膚粘膜保養
首先找出過敏的誘發因子,接著把過敏原及空氣汙染物降到最低,像是塵蟎過敏,就應該把家中塵蟎降到最低,減少誘發,像是避免接觸很會躲塵蟎的絨毛娃娃。如果空氣汙染很嚴重應盡量減少出門,出門後回到家應先洗澡,把黏在身上的PM2.5、污染或有害的氣體洗掉。家中一定要通風涼爽,涼到不會流汗,因為流汗會讓過敏加重。除了降低過敏原,也要為過敏部位做保養,像異位性皮膚炎就要做皮膚保養,鼻子過敏要做鼻子清洗的保養。
區隔感冒與過敏,就看咳嗽時間點
如果沒有過敏體質的人感冒,因為身體會產生免疫力,所以即使沒有吃藥,大概3到7天左右就能康復,但如果感冒超過10天以上,一直咳嗽沒有康復,就要去確認是否為過敏導致或免疫力不好導致,如果是過敏的話,可以注意咳嗽發作的時間。因過敏引起的咳嗽大都在睡覺前、睡覺時或剛起床發生,大多數典型過敏病人的症狀都會在凌晨四點左右較為嚴重。臨床過敏氣喘症狀通常會隨著時間而有不同的臨床症狀嚴重程度改變。
轉載自《嬰兒與母親》